发布时间:2025-10-15 17:00:36    次浏览
《社火》360cm×3150cm2016年(局部)《黄河的歌》200cm×270cm1983年杨晓阳1985年7月,27岁的杨晓阳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从西安骑行至新疆,“其中艰难险阻,现在想想都后怕”。从这儿开始,杨晓阳便明确地扑在了丝绸之路上,沿线的人物、生活场景、风俗习惯都是他艺术创作的主角,三十年如一日。10月27日至11月6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杨晓阳从艺以来首次举办大型个展,将全面展示其从写实到写意的大跨越。殊为难得的是,此次不少作品为首次展出,观众可从350件展品中一窥艺术家30年来对丝绸之路的“较真劲儿”。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大型个展□30年来等一回,一切皆已就绪纵观当代艺术圈,即算是籍籍无名,也大有人办过个展了。而身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著名艺术家的杨晓阳,却是个例外,在此之前,一直未办过个人大型展览。为何现在才办此展?杨晓阳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给出了答案。在他看来,“三十”是很多事情的节点,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而立”等。而作为一个画家,他认为,“如果没有30年的积累与探索,拿出来的作品肯定只是一个初步成果”。即使有了30年的积累,在展览筹备中,杨晓阳仍旧反复犹豫过,“办还是不办,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办”。此外,教师出身的他还想通过这次展览对学生辈说,“年轻人不要着急,慢慢来,脚踏实地,一步步,一笔一笔画出来,我30年不过如此”。虽为首次大型个展,但杨晓阳称这是他的专题展而非回顾展,因为“我只是将其视为自己这么多年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梳理和归纳”。至于自己的水平,杨晓阳谦称,“要达到的高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肯定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不断演变和提升的”。据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助理纪连彬介绍,目前一切已准备妥当,“所有参展作品、装裱工作以及展场设计都已完成,只等25日进入展厅布展”。□展出作品见证艺术家从写实到写意的跨越据纪连彬透露,本次展览的总展线长达315.5米,“展出作品350件,分为四大部分,将呈现其30年来关于丝绸之路题材的作品,包括速写/写生、主题创作、重彩画、水墨画等”。杨晓阳坦言,如果不是这次办展,“我都不知道自己画了多少画,也不知道那些画去哪里了”。届时,展品将分布在中国美术馆一层的三个大展厅中。其中,“圆厅主墙上将呈现的是杨院长的新作《社火》,人物众多,几千余人,场面极其宏大”。纪连彬说,策展的难度也在这儿,“因为《社火》是在一张大纸上创作完成的,对于装裱和上墙的技术考验非常大”。 从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杨晓阳艺术创作经历了多次转变,尤其是从写实到写意的巨大跨越。对此,杨晓阳表示,“我们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的初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当时倡导的一句话,以至于到现在全国美展依旧是这样一个思路。但随着经历的丰富,本科毕业时,我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在研究生学习后,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艺术的方向”,即在丝绸之路上深耕,自觉从传统中汲取艺术营养。于杨晓阳而言,在持续对丝绸之路题材探索的过程中,他的绘画技法也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转为中西结合,从写实转向了写意。在他看来,“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艺术精神则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业内评价丢掉写实包袱,不拘泥于形式通过梳理杨晓阳的创作,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以“起承转合”四字概述其艺术历程,“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黄河艄公》与《黄河的歌》可谓‘起’,稍后的《大河之源》则为‘承’,上世纪90年代的《丝绸之路》可视为‘转’,而从21世纪初至今的大写意作品则可谓之‘合’”。曹意强认为,最后的“合”是杨晓阳与艺术“血战”的结果,再看近些年创作的《生生不息》等作品,“画家已完全放下了摹写外物的包袱,达到了不拘于形而又意象弥漫的高度。”著名理论家邵大箴则直言,他欣赏杨晓阳的写生人物肖像,“以笔线为主的生动造型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寄寓着他强烈的写意追求,透露出他面对表现对象时内心的激情;我也欣赏他的一些大幅创作,主题性的、装饰性的,表现出他在深入收集素材和体验生活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在邵大箴看来,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的展览以及他不遗余力提倡的写意理论,“对当今中国画克服阻碍前进的弊端,明确方向,应该是有益的”。□画家自述曾有过一段说走就走的青春如果说“丝绸之路”对于某些人是一段经历,而对于杨晓阳而言则是全部,“我出生在丝路的起点——西安,它就流淌在我们西安人的血液里”。杨晓阳告诉记者,他明确以丝绸之路为创作主题是在1985年。那年7月,杨晓阳与画友六人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前往新疆。一路上,陆续有同伴受不了退出,但他坚持到了最后。后因新疆突降大雪,“我卖掉自行车,买了御寒的衣服,从新疆返回”。前后长达4个月时间。在河西走廊那一段,就只剩下俩人了。杨晓阳向京华时报记者感慨,“那时真是年轻气盛,根本不在乎。其中艰难险阻,现在想想都后怕”。因为白天大太阳,气温极高、湿度极低,只能晚上骑行,“经常骑着骑着发现天色慢慢变亮了”。他笑言,如果提笔写回忆录,“当年途中遇到的很多细节,吓唬人是随便的”。30年来,杨晓阳几乎走遍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最远到达希腊、罗马。有时候,翻阅以前的照片,“我甚至记不清具体是在哪个城市拍的了,走过的地方太多了”。尽管平时行政工作缠身,但他几乎每天下班后都会画画,目前仅丝绸之路的相关速写就达上万张。今后他还会在该主题上坚持战斗,杨晓阳说,“这么多年来,我的艺术实践从不回避宏大叙事,从不沉湎于无病呻吟的小我。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文化,艺术需要重头戏”。□作品解读《黄河的歌》这件作品是杨晓阳本科毕业创作,也是青年杨晓阳的代表作。画面描绘的是入夜时分,艄公们舟中晚餐,一曲唢呐似伴随水波流向远古。此画造型之严谨,整体气氛渲染之谐和堪称上乘,美术史论家刘曦琳表示,“观其画,如闻其声也”。提及这幅画,杨晓阳说,“很多人认为,我那个时候的画比现在好,但我心里很清楚,那幅画用的是当时流行的中西结合的方法,只是为后来艺术道路做基础性铺垫”。《社火》这是本次展览中最受期待的画作,尺幅巨大,描绘的是甘肃传统社火的情境。杨晓阳告诉记者,该作画了一年半时间,“围绕这件作品的黑白稿、草图、线稿等一共11稿,且每一稿都比较完整”。在创作过程中,杨晓阳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只是由于行政工作比较多,没有那么多时间让自己一气呵成,只能晚上画、双休日画、假期画,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几个月时间画完”。杨晓阳用或粗浑或严整的笔法统一了全画,又辅以淡墨背景渲染,在线描的统一性与块面的穿插中找到了一种新节奏。更多